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03节
人群中,不知是谁带头拍起了手,慢慢地逐渐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影主题曲的节奏。
大家手牵起手,在白炽灯的映照下,边唱歌边跳舞,久久才散开回家。
他们清楚电费昂贵,但知道自己以后会很少用,所以还是在这个特殊的晚上打开了电灯,笑着环视这个被白炽光照得亮堂的、熟悉又陌生的家。
相同的场景几乎在村里的家家户户上演。
第二天下午,于佩兰就带着省城罐头厂的两个机器维修师傅回来了。
王素梅给她和师傅批了出差假,所以三人会留在村里几天,帮海隅村搭建起生产线,并对车间的人进行培训,确保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能按照正确步骤使用机器。
“这是师傅提前安排好的培训课程表,你看看哪里需要修改。”于佩兰给于知乐递了一张纸,“如果没有问题,明天早上七点就开始。”
于知乐接过表格,看了好一会,应道:“时间安排得很合理,没有问题。”
简单交谈后,于初月带两位师傅到副业组小院安置行李,张文心则去筹备晚上的接风宴。
虽然他们来得突然,但村里资源丰富,这顿饭准备得很体面,宾主尽欢。师傅们感受到真心,掏心窝子传授经验。
因为培训,旧仓库晚上的学习会暂时停止。副食品加工小组的人白天跟随两位师傅实践,晚上借着场地复习理论知识。
到底是坚持学习了将近一年的人,她们的脑筋比很多新进厂的人还灵活,轻易就记住了所有步骤。
经过一周充实的培训,其中大部分人的操作得到了两位师傅的认可,最终考核得分最高的几人被选为生产线操作员,负责监管生产线。
分别之际,于佩兰抱抱于知乐,说:“别送了,我和你姑父端午还回来。”
于知乐嘴上应好,还是将他们三人送到村口
,一直挥手到牛车完全消失在视野范围内。
几天之后,葛小菊和张灵带回新的订单,副食品加工小组第一次真正使用机器进行生产。
从机器运行那一瞬间起,所有脑里的弦绷得很紧,动作变得很不自然。
“不用紧张,你们培训的时候表现都很好。”于知乐鼓励,“只要按照正确步骤操作,不会有大问题。”
众人点点头,深呼吸放松,逐渐找回从前的工作节奏。
第一批罐头完成,接着开始第二批,然后是第三批,大家的动作越来越熟练。
第一天工作结束,副食品加工小组完成了此前三天才能干完的活。大幅度提高的工作效率让她们深感机器的方便,但是始终谨记第一节培训课的内容——正确规范的操作步骤。
刚开始使用机器那几天,村里人对轰轰的声音很好奇,偶尔会在加工小院外逗留。
随着副食品加工小组组员渐入佳境,大家的好奇心也慢慢消失,所有人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。
时间过得快,很快来到五月中下旬。
五月开始,陈老和罗平老师几乎天天坐捕鱼队的船出海,观察海带的成熟情况。一连察看了十天,他们终于选定收割的日期。
当天晚上,老支书在学习会开始之前,简单地做了个动员会。
“明天早上五点,所有人在岸边集合。一组出海收割,二组将海带运到晾晒地,三组晾晒。”他举着大喇叭宣布明天的安排,“明天,所有十二岁以下的小孩都不能靠近岸边!”
他再三强调了最后一个点,毕竟收割现场混乱嘈杂,若有小孩掉进水里,在忙活的大人很难发现。
紧接着,记分员开始读各组的名单。
第二天清晨,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,穿上了最清凉的服装,各就各位。
于海宗一早带着捕鱼队的人划船出海。到达养殖区后,他们停稳船,系好缆绳,才开始收割。
刚收割上来的海带呈深褐色,油亮亮的,被整齐地码在船边的框架上。每装满一船,他们就会送回岸边。
船一靠岸,大人们就会围上去,将海带拖上岸。接着两人为一组,用扁担挑起一捆往晾晒地去。
“来了,海带来了。”年纪小的孩子守在晾晒地的入口,高声报信。
他们兴奋地将大人们引到指定地点,有些会跟在大人后面捡起落单的海带,拖到指定地点。
一捆接一捆的海带进入晾晒地,全被挂在木架上,很快洇湿了土地。
小小孩们在木架中穿梭,兴奋地追逐嬉闹。
“最后一个项目,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。”于知乐长舒一口气,眯眼往前远处的海面,“副业组第一年,到这才算真正结束。”
张文心想起一年前她们连同陈老演戏骗村里人的场景,没忍住笑出了声音,正想和她忆往昔,却被远处的于初月打断。
“喂,你们俩,别偷懒。”她朗声喊道,“快点过来帮忙记录。”
听见她的声音,于知乐和张文心相视一笑,而后小跑回到岗位。
一整个村子的人连续不停歇地干了十天,才将所有海带收割完。虽然工作强度堪比秋收,但面对大丰收,大家还是非常开心。
叶成玉很会捉住生活热点,学习会恢复后,她当即连同张家三兄弟编了几出短戏,肯定了大家的付出,将所有人的喜悦之情推至更高。
然而,海带丰收带来的愉快心情还未完全消散,京市又传来好消息。
杜生的人寄回信,信中说副业组在年初递交的申请通过了,地皮的问题也解决了,那边的人会在七月开始建造厂房。
村里知道递交申请的人寥寥无几,因此这件事村里人带来极大的冲击,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。
于知乐在学习会上明确告诉所有人,京市的加工厂会优先让本村人报名,但录取流程是一样的。
对此,大家反应不一。
第190章
部分人有一颗想要闯荡的心,恨不得立马跟副业组迁去京市,见识外面的世界。
有人不愿意背井离乡,觉得现在日子已经很不错了,只想守在村子里过安稳的生活。
不过,双方的思想在某方面达到了统一。
无论是京市的厂,还是海隅村的厂,终究会走上机械化的道理。
而如果他们不持续学习和故步自封,那么他们在哪儿也没有竞争力,根本不可能吃上海隅村发展的红利了。
因此,村里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,甚至开始主动提问,让夜晚的学习会热闹了不少。
在一切向好发展时,各副业小组却陆续出现小风波。
最先出事的是蔬果小组,某块蔬菜地的菜突然在一夜之间全部腐烂,恶臭味传出了几里地,打乱了她们的供应计划,险些满足不了国营饭店的需求。
紧接着是吃食摊,明明出摊前已经再三检查过相关食材,但是有时还是会在煮粉时发现已经坏掉的食材。幸运的是,这种情况都是在粉上桌前就已经被发现,她们直接倒掉重做。
最严重的一次,长桌上超过一半的食材都被污染了,害得他们的声音险些做不下去。所幸新负责人立刻派人去国营饭店截捕鱼队的人,才能及时搞来新鲜的食材。
就连平常最稳健的鱼糜制品小组,也出现过鱼丸里出现刺的情况。
问题最棘手的还属副食品加工小组,周边县区陆续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,各地有人四处宣传吃了海隅牌罐头出现了健康问题,但真正的受害者却从未露过面。
所有事情像捅了马蜂窝一样,在一夜之间爆发,于知乐、张文心和于初月都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意味。
她们立即召开全体会议,让大家回想出事前后的奇怪现象。
众人苦思冥想,却还是想不出任何不妥。
过了几天,其他小组的风波消停了,只有吃食摊和副食品加工小组的状况不断持续,有越演越烈的趋势。
副食品小组的运作只能暂时停摆,所幸她们从来都不会讲时间安排得特别紧迫。停工几天,并不会对她们交货的时间产生印象。
又是一次大集,于知乐三人和陈昭从吃食摊开始备料起,全程守在旁边,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对劲的地方。
早晨七八点,他们一起来到大集,还叫上了于海宗和于杨,于齐则是自愿来凑热闹的。
如往常那般,他们的摊子才支起,逛大集的客人很快从四面八方开始聚拢,并挤在灶台前点餐。
于知乐眼尖,看见两个贼眉鼠眼的人悄然靠近放食材的长桌,于是朝于海宗父子使了个眼色。
父子二人眼疾手快,在他们准备使坏前钳住他们的手。两人干惯了苦力活,手劲很大,让他们痛得嗷嗷叫。
这边的混乱引来众人注意,两小毛贼大喊:“他们用的是坏的食材,都发臭了,他们赚黑心钱。”
众人脸色一滞,面露迟疑,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他们。
于知乐冷笑两声,招呼摊位的人把桌面摆放的所有食材倒进潲水桶,并让她们摆上新鲜的食材。
蔬菜脆嫩,还带着露珠。而鲜虾活跃,贝壳类一下一下打开壳呼吸。
新食材的新鲜度肉眼可见,客人们终于放心下来。
于知乐让于海宗和于杨扭送两人去派出所,她本来想跟着去。眼神往周边摊子一扫,又发现不对劲的地方。
于是,她让张文心去派出所,让于初月去公社找刘书记,最后吩咐于齐去杜生手下常去的地方找人。
摊子的生意正常进行,直到大集人流最多的时候,被于知乐暗中盯上的几人才慢慢向摊子靠近。
“哇。”一个面色惨白的人突然开始呕吐。
周围的人惊叫着弹开,生怕沾上一点污秽之物。
另一个人掏出海隅牌罐头的空瓶子,大喊:“谁给我说说理啊!我是柳镇人,昨天在供销社买了一瓶你们海东镇海隅村生产的罐头,半夜上吐下腹泻,没了半天命。”
他说话像唱戏一样,很快又吸引了周边人的注意,大家慢慢围过来看热闹。
这时,另一个人又人群中冲出来,啪地把玻璃瓶往摊子的桌子一拍,大声控诉:“我是吴县来找你们索命的!你们这些黑心的玩意,居然卖坏掉的东西,害得我老婆流产,你们给我偿命,那可是五个月大的双胞胎儿子啊!就这么没了!”
围观群众一片哗然。
一切在于知乐的预料之中,她并没有慌张,反而慢慢悠悠指着人群中另一个人,问:“这位客人,您又是从哪来?您随身带着我们海隅牌罐头的瓶子,也有冤要申?”
在场所有人顺着她手指所指方向望去,看到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。
男人突然成为人群焦点,愣了几秒,连忙切换表情,着急忙慌地把玻璃罐往地上一扔。
他没扔到指定地点,而玻璃罐结实,没有破裂,反而是咕噜咕噜地滚到了于知乐脚边。
全场静默,看完玻璃罐翻滚,又将视线转移回男人的脸上。
男人皱着脸,磕磕巴巴地说:“我,我是山县,我,可怜,可怜
我那七十八岁的老爹,本来只是咳嗽,咳嗽,想吃点好的补补身体,谁,谁知吃了你们——”
“吃了我们海隅牌的罐头,前几天咯血死了。”于知乐淡定地接上他的话头。
男人瞪圆了眼,拼命掐自己的掌心,挤出几滴眼泪。
最后一个人企图悄悄溜走,但于知乐没有放过他,直接大跨步走到他身后,反手来了一个过肩摔。
他发出痛苦的声音,同款玻璃罐从他怀中滚到大家眼皮底下。这个罐子稍有不同,里面的海货还很满,但颜色并不太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