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介绍 首页

   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

  • 阅读设置
   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111节
      信息显示,盛兰越七月五号启动回省城军区办理手续,期间有几日假期,中旬再到京市报到。
      宁谭见周岳生没反应,问:“你哪天走?”
      “七月五号。”周岳生回答。
      三天之后的早晨,他会和胡医生、小胡一起坐火车回京市。
      宁谭嘴角抽动两下,不再看周岳生的表情,埋头吃饭。
      半凉的辣炒海货味道不如刚出锅好,但秉着不浪费粮食与不忍直视兄弟发窘场景的原则,他将两人份的饭菜吃了个精光。
      光盘以后,他收拾碗筷,拿到院子里去洗。
      彼时已是晚上七点,天空几乎完全失去自然光,呈现出暗蓝色。
      “我走了。”周岳生路过宁谭,打了声招呼。
      宁谭突然开口:“周哥,我有没有给你讲过乔老师的事?”
      周岳生停下脚步,兄弟二人背对背,谁也没回头。
      “怎么没讲过?现在整个军区大院都管我家那棵枣树叫乔老师。”他调侃道。
      说着,他往侧边跨出一大步。
      下一秒,一道水花从他刚才站的位置飞过,最终打在院门门板上。
      “慢走,不送。”宁谭没声好气道。
      周岳生推门而出,身影没入苍茫夜色之中。
      回到于家小院,天已经黑透,小院只有海货游动制造出的水声。
      明天是大集,于知乐和张文心要出摊,大家早早就回屋休息了。
      路过长桌,周岳生闻到了一股幽幽的香味,才发现小灶被摆到桌面。
      灶上放着摊子用的小瓦锅,漆黑的灶底偶尔崩出火星。
      他摸到一张纸条,点燃蜡烛查看。
      【香辣鱼粉,留给你的。】
      于知乐的字略显飘逸,轻盈却不失力度,很有风格,也很好认。
      周岳生端下小锅,尝了一口鱼肉,舌尖当即被灼热感席卷。
      与此同时,他听见吱呀的推门声,闻声望去。
      一个小身影从西屋走出,迷迷瞪瞪跑到他腿边,喃喃道:“饿,要吃。”
      周岳生单手抱起没穿鞋的于迟,进厨房倒了一碗凉白开,将鱼肉和粉过一遍水才敢喂他。
      两人慢悠悠地吃完一锅粉。
      没一会,于迟伏在他的肩头睡着。
      周岳生只好先抱他回屋,再放轻动作出门洗碗和洗漱。
      凌晨四点,副业组众人准时在于家集合。
      于初月要驾牛车回村送海货,需要与她们一同出发,在长桌前打着哈欠整理村里的旧账。
      前天,她开始兼任村会计一职,打算尽快把旧账理清,方便后续工作。
      小院里,几个可移动灶台一字排开,同步蒸着河粉,发出源源不断的蒸汽。
      “欸,我觉得应该新建一个院子。”于初月听见于知乐的脚步声,从账本中抬头,“既不会影响你家人休息,还有足够的空间开展活动,况且更对后续发展也好。”
      说着,她在纸上画出一个简陋的示意图,将灶台、仓库等位置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      于初月继续说:“现在开始打泥胚,一个月差不多能建好。”
      “再加一个房间,给陈老。”于知乐在脑里过了一遍计划。
      八月初,她和张文心会将摊子交接给张家姐妹,全身心投入到海带养殖事业。
      “那就加在这里。”于初月在纸上添了几笔,“那我今天中午把预算交给村里了,正好在投票大会提出来。”
      于知乐还想与她谈一谈鱼粉的成本问题,被张文心打断。
      “别谈了,先吃早餐。”她端来两碗河粉。
      一碗是于初月点的泡椒粉,一碗是于知乐的海鲜河粉。
      准备工作进入收尾阶段,所有人的粉都端上了桌,大家加快完成手头上的动作,坐下吃早餐。
      吃过早餐,一行人把厨具、食材等搬到车上,打算出发,却迟迟等不到陈昭。
      今天是陈昭去罐头厂考试的日子,村里很多人报了名,他不想挤牛车,要副业组一起进城。
      “你们先走,我和文心去牛棚看看。”于知乐看向葛泰。
      葛泰带队出发,二人在分岔路口拐去牛棚。
      牛棚的院子传出微弱的烛光,能听得见低低的说话声。
      “肯定是黄山,卑鄙小人。”陈昭声音很虚,“我就说他怎么突然逛到这边。”
      于知乐抬手敲门,是江上清开的门。
      陈昭有气无力的倚在缺胳膊少腿的太师椅上,脸青口唇白。
      “怎么了?”于知乐快步上前,将手背贴在他的额头。
      她感受到凉意,此时陈昭的体温偏低。
      江上清说:“从半夜就开始闹肚子,跑了七八趟茅房。”
      “这事和黄山有关?”于知乐问,分出几分心思在商城买药。
      下一秒,装着白色粉末的毛细管出现在她的掌心。
      “嗯,趁着没人进了院子,离开时被我看到了。”江上清回答,“怕他有关系,索性让他去不了。”
      霍天和特地来通知,很多人都以为陈昭有门路,想通过他提前打点招人的干事,被严词拒绝很多次才死心。
      于知乐到桌前取水杯,不着痕迹地把药粉撒入温水中,摇匀,递给陈昭。
      “喝玩热水,再去睡会。”她看着陈昭喝完,
      才离开。
      两人很快追上大部队,简单讲了陈昭的情况。
      因为这事耽误了十几分钟,他们成为最后一批到达的副业组。
      一进大集,于知乐便发现南侧的酱摊又变回了桃花村的摊子,他们还增添了不少人手。
      “大家打起精神,要背熟我们外送的规则。”徐宇在给员工动员。
      看到桃花村的菜单木牌,海隅村众人的表情像吃了苍蝇一样。
      桃花村一字不漏地抄了海隅村的菜单,连张文心的字体都仿了过去。
      “学人精。”张文心故意提高音量。
      徐宇听了她的话,表情嚣张,眼神中的挑衅意味十足。
      “摆摊。”于知乐拍了拍张文心的肩膀。
      于初月安慰道:“别生气,你就让他们嘚瑟一会,等会他们就笑不出了。”
      “月月,抽个好位置,气死他们。”张文心哼了一声。
      于初月点头,帮忙去搬东西。
      这边灶台、桌椅才摆开,桃花村生火煮起泡椒粉。
      泡椒那独特的酸辣味道在大集上空扩散开,乍一闻起来,味道与海隅村的相差无异。
      然而,随着小李煮粉时间的拉长,咸味逐渐占据上风,掩去了其中的酸辣味。
      张文心在于知乐身边学了一个多月,虽说厨艺没多大增长,但嗅觉能力上了一个台阶,品出些门道。
      “看来,学人精没学到位啊。”她狡黠一笑。
      葛小菊憨笑道:“我觉得他们的味道没有我们的香。”
      张海梅和张灵不约而同地点头。
      这时,工人们陆陆续续走入大集觅食,一部分人直奔海隅村的摊子,熟练地点自己爱吃的粉。
      其中不乏自带饭盒打包的人。
      “泡椒粉,正宗的蜀省泡椒粉,香辣开胃,只需两毛钱。”徐宇开始吆喝。
      他的吆喝声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,在摊前停住脚步。
      在他尽力游说下,客人也坐满了桌子。
      “妮儿,这次大集没有新玩意啊?”老食客点完单,熟稔搭话,“国营饭店可是一周上一道新菜。”
      “下次大集不卖泡椒粉了,增加香辣鱼粉。”于知乐应声,“保证符合您的口味。”
      她记得住每一个熟客的口味,眼前这位大姐最好香辣口。
      “欸?我就好泡椒这一口,不卖了啊。”另一个客人路过,加入对话。
      “叔,您不用担心,想吃可以来我们摊子买底料回家煮。”张文心大声道,“五毛钱一罐,一罐能放好几天,够煮四五次。”
      桃花村几人听到了她的话,表情很不好看,徐宇直接黑脸。
      张文心瞟了他们一眼,继续预热:“每次大集只卖五十罐,先到先得。”
      “那我下次得早点来。”大叔非常感兴趣,“五毛钱,一家四口吃上两顿就很划算了。”
      其他客人也听见了四人的对话,议论纷纷。
      说话间,桃花村的第一批粉端上了桌,漂浮的红油让客人们食指大开,迫不及待地动筷。
      有些人觉着味道不错,有人吃得直皱眉头。
      一整个高峰期,徐宇卖力地宣传,甚至让人跑到入口吆喝。
      价格优势为他们吸引了不少的顾客,但海隅村凭着过硬的口碑还是干得热火朝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