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介绍 首页

   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

  • 阅读设置
    权力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第196节
      刘氏二女儿身上的伤,都是刘驰打的。
      大女儿身上的伤,却是那户买走大女儿当童养媳的人家打的。
      丁景焕又命人去传唤那户人家。
      那户人家承认了他们对刘大娘子的打骂,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错。他们可是花了十两银子从刘驰手上买了刘大娘子,打骂一下怎么了。
      丁景焕冷冷一笑:“官府连奴婢家仆都不允许买卖,更何况是童养媳?”
      其实无论是买卖奴婢家仆还是买卖童养媳,都是不被允许的,但一般来说都是民不举官不究。
      可当官府真要追究起来,那就是犯法的。
      丁景焕代表官府,不承认这场买卖,恢复了刘大娘子的自由身,还追究了那户人家的责任。
      到了这一步,崔照都还能理解。
      但丁景焕接下来的操作,让崔照的眉头蹙得极深。
      丁景焕传唤来了刘驰的邻居,还有刘驰所在的村子的村长,从他们口中证实了刘驰溺死女婴、毒打刘氏和两个女儿的事实。
      所以,丁景焕判两个女儿和刘驰断亲。
      从今往后,刘驰在法理上,就不再是刘大娘子和刘二娘子的父亲了。
      “丁大人。”
      崔照不得不开口了。
      他再不开口,丁景焕就要把苍州城搞得乌烟瘴气了。
      “你让两个小姑娘前来公堂状告她们的亲生父亲,就已经很儿戏了,如今还要判她们和她们的父亲断亲,简直是胡闹!”
      丁景焕道:“刘氏在刘家待了二十多年,为刘驰操持家务,生养孩子,可刘驰从不顾念刘氏对他的好,不仅对刘氏拳打脚踢,还有意休弃刘氏。如今刘氏亡故,只余一双女儿,父不仁、不义、不慈,子为何不能告父,又为何不能与父断亲?”
      崔照憋了一肚子怒火。
      他质问道:“刘大娘子今年八岁,刘二娘子今年更是只有六岁,她们懂什么?丁大人也说了,刘氏已经亡故,若刘驰再与她们断绝了往来,你要她们以后如何生活?”
      丁景焕似笑非笑:“不是有崔府尊赠予的一百两银子吗?”
      崔照被堵得哑口无言,半晌后道:“凭她们两个小姑娘,如何守得住这笔钱?”
      丁景焕道:“崔府尊所忧虑的事情,太后娘娘已经考虑到了。”
      ***
      与此同时,府衙斜对面,茶馆包厢里,霍翎几人也正在说着刘氏的案子。
      宋叙道:“刘氏的案子好判,就是不知道丁景焕打算如何安置刘氏的两个女儿。”
      季衔山吃着店里刚上的酥酪,眉头小小皱起,似乎是觉得不够甜。
      无墨怕他噎着,给他倒了一杯杏仁茶。
      季衔山喝了两口茶,疑惑道:“宋老师你不知道吗?”
      无墨道:“少爷,你忘了吗?昨夜我们说起此事时,宋大人并不在场。”
      季衔山恍然:“对,我想起来了。”
      季衔山开口为宋叙解惑:“娘亲有意在京师和苍州城各设立一所慈幼局,收留没有亲人养育的弃婴、孤儿,避免他们死于非命。”
      宋叙微微一愣,不由看向霍翎:“慈幼局?”
      如果宋叙没记错的话,慈幼一词,最早应是出自《周礼》。
      《周礼》中记载了保息六政,提出“以保息养万民,一曰慈幼;二曰养老;三曰振穷;四曰恤贫;五曰宽疾;六曰安富”。
      《礼记》中也曾提出过大同社会的构想,认为一个大同社会,应该做到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”。
      自此以后,历代朝廷都想法设法保障民生,救济幼、老、穷、贫、疾。
      而在保息六政里,慈幼排在第一位,可见其重要性。
      但要说直接建立这样一所机构,那从未有之。
      霍翎道:“我确实是有这个打算。苍州多有溺死女婴的情况,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种风气,相当困难。就算朝廷颁布法令,禁止遗弃、溺死婴儿,也很难执行到位。”
      ——当然,虽然很难落实下去,但是该颁布的法令还是要颁布。
      不过除了颁布法令,用律法来约束百姓、遏制风气外,霍翎认为,解决这种乱象的最好办法,还是由朝廷出面,建立这样一所慈幼局。
      有了慈幼局后,当地百姓要是不想再养孩子,也没必要溺死或遗弃,还可以选择将孩子送到慈幼局。
      宋叙瞬间想通了慈幼局的好处,不过他很好奇其中运作。
      无墨积极道:“我来为宋大人解惑吧。”
      昨天晚上,霍翎一直在和丁景焕讨论创办慈幼局的细节。
      讨论到最后,也勉强拟定出了一份章程——
      在慈幼局创立之初,朝廷会拨给慈幼局几百亩良田。
      这几百亩良田每年的产出,不用于别处,全都用在抚养孤儿,聘请乳母喂养婴童,为生病的孩子延医用药。
      甚至还能挪出一部分银两,聘请三两夫子为适龄孩子授课,让他们识些文字,懂些手艺,将来长大成人,离开慈幼局后,也能拥有谋生手段,不至于养活不了自己。
      宋叙在心底算了一笔账,微微颔首:“慈幼局会收留他们到几岁?”
      无墨向霍翎求助,他们昨天商议时,好像没有商议到这个。
      霍翎想了想,道:“只收留到十五。十五岁以后,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找工作养活自己。当然,要是一时间找不到工作,可以由慈幼局出面联系朝廷,朝廷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零活,让他们勉强糊口。”
      宋叙激动道:“如果慈幼局能够运行下去,并加以推广,一定能造福万民。”
      霍翎道:“推广之事暂且不急。目前的构思肯定是有缺漏的,所以才要先在京师和苍州城两地设立慈幼局,试行一段时间,看看成效,再慢慢推广至其它周县。”
      宋叙面露钦佩之色:“夫人思虑周全。”
      无锋方才一直抱剑立在窗边,目光警戒地看着外头,并未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。
      不过听到这里,无锋笑了一下:“这才哪到哪儿啊。”
      无锋与宋叙的关系,不如与丁景焕那般亲近,但同行多日,也算熟稔。
      他走到桌边,一手端起水杯,一手搭在宋叙的肩膀上。
      “你方才不是提到保息六政吗,娘娘说了,收容孤儿、弃婴是当务之急。等慈幼局推行下去以后,若朝廷还有余力,就可以试着建立安老局和安济局,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个安度晚年的居所,也让有病却无力医治、只能躺在床上等死的老百姓有个地方收治。”
      如果说宋叙方才只是激动,那现在,他是真的被这份远大的构想所折服了。
      “幼有所养,老有所依,病有所治,这是古之圣贤都在倡导的大同社会。”
      霍翎道:“天下哪那么容易大同。人力有时穷,不过是走一步,看一步,做一步。”
      宋叙笑着点点头,高兴欢喜之余,又莫名生出几分复杂晦涩。
      几年前,大穆集结了十万军队攻打燕北。
      为了缓解燕北危局,他前往大穆北边,挑拨几大部落反抗,功成身退。
      回到京师后,他一跃成为礼部郎中。
      有老师文盛安在背后支持,又得太后娘娘赏识看重,他在礼部如鱼得水,不仅做出了许多成绩,还被选为天子授课讲师,甚至有幸伴随天子和太后微服私访。
      这样的风光,就连陆杭的长孙陆淮,尚了乐平长公主的白驸马都难以企及。
      但是宋叙也有自己的尴尬与无奈。
      太后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大,他夹在两人中间,若是寻常冲突,他还能加以调解,但权力争锋,他只能坐视。
      没有被拖下水,成为权力博弈的一环,已经是太后和老师对他的宽容和保护了。
      也许在外人看来,太后对他已经足够信任。
      可身为当事人,宋叙很清楚,比起丁景焕和无锋,他还是隔了一层。
      寻常事还好,牵扯到一些机密要事,太后绝不会与他细谈,只会在事后略作透露。
      想到这儿,宋叙心下苦笑。
      他还是太得陇望蜀了。
      身为臣子,都不能完全效忠于太后,又如何能求太后完全信任于他。
      简单调整了下自己的心情,宋叙道:“想要推广慈幼局,怕是要花不少钱。”
      霍翎微微偏头,看向府衙方向:“会有人给我们出这笔钱的。”
      宋叙顺着霍翎的视线看过去,原本已经平复下去的心情再次掀起波澜。
      他隐隐意识到了一些不对劲。
      娘娘带着陛下来苍州城,到底是突发奇想,还是另有安排?
      只是不等宋叙深思,重新走回窗边的无锋突然眸光一凝,开口道:“娘娘,有一辆崔家的马车停在了府衙门口。”
      季衔山好奇地凑到窗边。
      停在府衙门口的马车华丽宽敞,马车前头挂着的两个灯笼上都写着大大的“崔”字,让人能一眼认出马车主人的身份。
      从马车里走出来的男人鬓角微白,气质儒雅随和,看起来还有几分面善。
      季衔山道:“和崔明崔尚书长得有些相像。”
      无锋道:“这位就是崔族长,和崔尚书是堂兄弟。”
      季衔山疑惑:“他怎么会突然来了府衙?”
      ***
      府衙,公堂上。
      丁景焕将慈幼局之事娓娓道来,表示刘大娘子和刘二娘子会成为慈幼局救济的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。
      而刘大娘子、刘二娘子已经与刘驰断了亲,所以丁景焕要追责刘驰殴打两个孩子、溺死一个婴孩的罪行。
      众人哗然。
      一些人直接喊出了“太后英明”之类的话语。
      当然,也有一些人对于丁景焕的判决很是不满。
      但丁景焕会在乎他们的不满吗?